西方的菜餚大多是冷盤,而美味可口的中餐則是以熱炒熟食為主。因此鍋子的品質好壞,除了有關飲食的衛生,也深深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。我從年輕時就喜歡下廚做菜,當初 (30 年前) 花了 3,500 元買了一個五層的不鏽鋼炒鍋,還蠻好用的。只是因為五層鍋底,所以加熱需要一段時間,也就是比較耗費瓦斯。如果加熱時間不夠,鍋子就會冷鍋而造成黏鍋的現象。多放些油,也可減少黏鍋的可能,但又會浪費油料。後來趕時髦買過幾次不黏鍋的平底鍋,好用、省油、不黏鍋,使用很滿意,尤其是煎魚、煎牛排,真是一點也不用操心,魚和牛排放入鍋子就好了。烹飪變成很容易的事情。
但是,使用不沾平底鍋幾年後,有天突然發現鍋底出現刮痕,接著不沾層發生小片脫落的現象。才知道這是鐵氟龍不沾層脫落的情形,如果吃入體內會傷害身體的健康。於是,我放棄使用不沾平底鍋,雖然家中有四個不沾鍋,有一個還是大兒子出差芝加哥時帶回來。因為用慣了平底鍋,原先買的不鏽鋼炒鍋也收起來好幾年,於是花了九百元買回一個不鏽鋼的平底鍋。剛開始好興奮,以為終於解決鍋子的問題,其實離終極解決還很早。
不繡鋼平底鍋用了幾個星期,竟然平底鍋的中央鼓起來,煎蛋或者炸東西都不方便,於是想用鐵鎚在中央敲兩下可能就解決問題。不過仔細研究不繡鋼平底鍋的結構後,我放棄這個直接的解決方法。因為鍋底有外加娤一層吸熱裝置層,敲下去可能損及此層,或許拆掉此層,就可以輕鬆敲「平」此平底鍋。於是,花了兩天又是敲,又是打的終於完整的拆掉加熱層。實在心理很不認同此加熱層設計,難道單層不繡鋼的吸熱會輸這種間接加熱法嗎? 可是拆掉底部加熱層外面的不繡鋼片,我頓時傻眼,因為內部的合金內層牢牢的粘著平底鍋底部,敲敲打打難動分毫,看樣子我損失 900 元了。最後,不繡鋼平底鍋回到它該去的地方。
帶著受傷的心,只好回來使用最早的五層炒鍋。可是加熱慢、費油、黏鍋,在在考驗自己的廚藝。破損的魚皮、炸豆腐、肉絲不斷黏鍋,隨時讓自己的心情盪入谷底。有天經過菜市場賣鍋子的雜貨店,發現有賣一種鐵鍋,單薄的鐵鍋有著油亮均勻的漂亮表面,不過使用說明上寫著在第一次使用前,要用大火燒一遍鍋子內外表面,然後用油全擦一遍,卻又讓我怯步。後來半年間,我到夜市都發覺每個攤位都使用這種鐵鍋,熱鍋又不會黏鍋,讓我信心大增。於是,花了兩、三百塊買了 32 公分的小鐵鍋。不知道第一次燒鍋子要燒到何種程度。第一次沒燒透,塗過油後表面斑駁難看,雖然加熱快、省油、稍微加熱後就不會黏鍋,實在很方便好用,難怪夜市的攤販都使用這種鍋子是有道理。
最後,把鐵鍋在瓦斯爐上用最大火加熱三次才試驗成功,不再像第一次加熱弄得全家煙霧瀰漫 (抽油煙機開到最大,還是沒辦法抽乾淨煙霧),鐵鍋的鍋面在塗過油後,油亮油亮的很漂亮。我終於找到這輩子最想用到的鍋子 - 生鐵鍋。加熱快、不黏鍋、不會產生化學物有害身體、省瓦斯,就像我無數次盯著夜市攤商的鍋子觀察的效果一樣,而且鍋子價錢便宜。我還要去市場再買一個 40 公分的大鐵鍋才適合。大家可以改用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生鐵鍋,真是好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