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家同先生在聯合報發表文章,感嘆韓國已經開始輸出核電廠設備,台灣與韓國的技術差距越來越遠。李先生感嘆何以至此?
從我對人生的感觸,我覺得有個基本原因。四十一年前我在唸建中高三時,同一屆有25班學生,這可是全台灣的學生菁英集中之地,唸文科的一班,醫科的兩班,其餘二十二班都是念理工科。而且我們學生認為只有二流學生才念醫科,將來到榮總服役。
台灣經過四十年的滄桑,竟然所有的優秀學生都以學醫為第一志願。台灣已經畸形到將所有菁英學生投入醫科。使得其他學科沒有第一流的人才投入,數學、物理、化學、機械...,其後果嚴重到台灣的基礎科學無力發展。沒有了陳省身、丘成桐的微分幾何揚名世界,得數學沃爾夫國際大獎,揚振寧、李政道得諾貝爾物理學獎...。醫學只需要二流人才就可以維持醫療水準,因為一種新藥、新外科技術的開發,動輒數十億元,耗費十年、二十年的歲月,而台灣又沒有能力支撐一家大藥廠開發新藥,因此近幾十年來,台灣的醫藥界鮮有突破發展,實與每年投入幾百位年輕菁英不成比例。國家何以技術生根,何以成長壯大如韓國?而這些菁英只會忙於學習二流人才就足夠的醫藥業,讓台灣的醫生密度又得到全世界第一。而鮮有新藥來自台灣,病患苦於醫療費用高漲。因為醫生太多,又都被洗腦成醫生就是要賺大錢,很大的錢。常聽到醫生月入百萬不是新聞。這些都是社會必須供養,就像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,造成民不聊生,因為到處是出家人需要全國供養。
台灣要生存下去,就必須放緩對醫藥業的投入,將菁英份子移轉到國家發展的重點產業,如此才能發達產業,繼續生存下去,並進而達到富國強兵的地步。對醫藥業的投入已經太超過,而最重要的是成果很差。
留言列表